經過了漫長的奮鬥,時間把我們帶到最終要去的地方……

“What happens is not as important as how you react to what happens.” - Ellen Glasgow

目錄


  1. 燥動的日常
  2. 救命索
  3. 最後的考驗
  4. 不可放棄
  5. 輾轉反側
  6. 人望高處
  7. 旅程的終點
  8. 大戰的迴響
  9. 互勉

Time

1. 燥動的日常

派彩後過了大半個月,第一階段的面試幾乎都完結了,當然,十之八九都沒有消息。

日子還是要過,Life goes on。

被抽中的那間寶校,還是要去登記的。看著校方給我的一大疊資料,想著它們隨時會變成垃圾,感到真的很對不起地球先生。

無論如何,好歹是現在唯一的選擇,姑且看看時間表,勉強應付一下校方,不必到校的活動就免了。

既然學校不怎麼樣,就唯有安排校外的教育體系吧。

電話鈴聲一定要開到最大,因為隨時會收到重要消息,雖然很多學校都會選擇打媽媽的電話。

救命索

2. 救命索

就在女兒畢業典禮快要開始的時候,一個陌生的來電來了,小女被他們學校取錄了!那一刻當然是感到驚喜的,畢竟努力終於有了回報。

那學校本身在區內已算不錯,雖未至於是「區內名校」(打滿星星那種),但總算回到安全線了。

總算是來了個好消息,手上終於有一個叩門學位了。學校本身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果是大抽獎得抽到的話,這個六月就沒有那麼混亂了。

雖說學校是不錯,但大家還是未滿足,畢竟和區內某些學校比名氣還差了一截,現在就當是「騎牛搵馬」好了。

而手上還有一間學校的第二輪面試等著我們,而這間學校的名氣可不小呢。

3. 最後的考驗

之前第一輪面試只讓小朋友進場應試,而第二輪就需要見家長,大家都知道第一輪面試通常都會篩走不少學生,所以孩子的個人能力(和運氣)應該是及格了。

到了第二輪,應該就是看我們和學校是否有緣了。至於是否有緣,做家長的當然很迷惘了。

這個算是我們最後的一個機會了,準備工夫也要盡量做足。一般坊間有教的面試技巧,背誦學校資料等等都有準備,我們兩個家長還都請了假,隆重其事去面試。

到校後,家長們被分散到幾個課室面試,而見我們的剛好是校長,遇到校長我並不感到緊張,反而感到光榮,士氣為之一振,就好像在職場面試時要見我的就是公司的 CEO 那樣。

面試並沒有像坊間所說的問學校網頁在寫甚麼,問的其實都是基本問題,不過我幾乎都讓女兒回答,多點讓女兒表現自己應該會加分吧,反正都是簡單的問題,可惜女兒可能感到有壓力,聲音不算很大。後來聽說有家長在第二輪面試是家長作答時,更加讓我覺得讓女兒回答的決定是正確的。另外校長也有問我們之前交上的 portfolio 的內容,當然這也是我們表現的機會,而且因為這個是女兒一早就看過的,解釋起來十分自然,那幾天的努力總算沒有白費。

其實我來之前還準備了不少相關文件,坐下時就把背包打開隨時準備拿出來,不過當時沒那個機會,反而離開時弄得有點狼狽,坐椅也忘了推回原位……

回到家裏,大家都不斷腦海重溫那十幾分鐘的事,想像一下女兒被選中的機會有多大,雖然擔心再多也是過去了的事了。

籃球

4. 不可放棄

「堅持到底,不要放棄希望,若就此放棄的話,比賽便等於結束了!」- 安西教練

各校的面試都完了,手上有的選擇真的不多,有幾間真的有興趣報讀的學校都沒有回音,大家心裏都知道已經涼了。

坊間有人教路,即使如此,也要寫信到學校去表示自己仍想小朋友入讀,因為即使校方有取錄人選,也不等於沒有學生會放棄學位,那時候就要看後備的人選了,而那些信就成為校方找替補的線索了。

以下是從坊間歸納出來的重點:

  • 要定期寄出,讓校方知道你還沒有放棄。
  • 每篇內容要更新,不要千篇一律。
  • 有推薦信會加分(?)
  • 態度要正面。
  • 收件人應為校長,有人說是為了保證校長能看得到。
  • 至於應否親身送到學校,有人說還是郵寄(掛號)比較好,免得親身到校反而直接被拒,連信也送不進去。

那些信我也寄了幾封出去,但到最後還是石沉大海,連是否有人看過也不知道。雖然大家都不知道那些信多有用,但是的確有好些家長建議用這一招。反正寄了也不會有甚麼損失,總比甚麼都不做好。

Do, or do not. There is no try.

5. 輾轉反側

話說前面提到的第二輪面試後,家人不斷地回想當時表現,而我自己感覺是我們做得不差,機會應該很大的。

校方之前說過面試後兩天會開始通知被取錄的學生的家長,效率算是不錯的。我還故意把重要的工作安排到別的日子。

然而那天卻沒有通知。家人的憂慮更大了。我在想,也許我們雖然不是首批被取錄的,但是應該還是會很靠前的呀,在音樂椅效應下,也不是沒機會的吧。

第二天,我要到澳門工作,這麼一來反而不希望收到學校的電話。一個人到外地工作,難免會想起家裏的事,話是說有信心,可是未來的事誰都說不準,也會想一下後備方案會如何,是否應該要結束了。

做完了一天的工作,正在等巴士回碼頭時,電話響了,但來的不是海外電話,而是一通即時音訊,因為打來的人知道我不在香港……

果然學校還是喜歡打去媽媽那邊。

人望高處

6. 人望高處

在異地收到好消息,心情特別好,我也趕緊早點回來打點註冊事宜。

說實話,第二天才收到消息,表示也許我們並不是第一輪就被選上了吧,雖然排名應該算是很前面的了。

收到消息的時間也是剛剛好的,因為之後的一天原來是要去寶校派彩派到的那間學校那邊取回入學證的(為了在下星期去第一間取錄我們的學校登記入學)。現在還省了工夫,取證之後就可以直接到心儀的學校登記了。

之前在得到第一個叩門位的時候,打過電話到去保管著我們註冊證的寶校學校想約個時間取證,怎料他們第一句就說「解凍期」還未到,不能取證,還問是甚麼學校要求取證,感覺好像不喜歡有人轉離學校似的。

可是拜託你們可否也注意一下自己立場,學生去留應該有自主權的對吧?好來好去不可以嗎?

還有些學校協議搞區內限制收生人數,叫甚麼「君子協定」,為人師表為了自己犠牲學生實在噁心。

終於到取證的日子,下了車就趕緊進學校取證,此地不宜久留。

進去了後職員要我填表,要寫想轉去哪間學校和原因。我心想這也要你管?真想在原因一欄寫上「人望高處」四個大字,不過不想和這間學校糾纏好來好去就隨便說個原因算了。

離開學校後,心情還未能放鬆,因為小朋友現在是沒有所屬學校的狀態。

It ain’t over ‘til it’s over. ~ Yogi Berra

旅程的終點

7. 旅程的終點

然後終於到了那間心儀的學校,在那裏的校務處辦好了手續,心情才可以好起來,然後我又拿了一疊校務資訊回家了。

這樣總算告一段落了,有家人問還要不要看更好的,如果有其他學校來提供學位要不要考慮一下,我就說我已經滿足了,不要再為這件事傷神了。

不過之後我也有好些時間流連在家長討論區,想看看在之後的階段,還想繼續找學校的家長會怎麼做,另外也想看看一些名校還會有甚麼動靜,畢竟不同學校是有不同的時間表的。

8. 大戰的迴響

到了這個時候(大概是六月尾七月頭),雖然大部分學校都已經選好了正取生,但是同時間也是各校學生起來轉校的時刻,所以自然會有因為放棄正取生資格而空出來的學位,也有本身就有學位而往外轉校而空出來的學位。所以如果不是好得不能再好的學校,這時候也很可能會再有學位空出來的。空出來的位置會被候補生填補,然後他們原來的位置又需要找另一些學生來填補……這樣一直重覆的過程,就是人稱音樂椅效應了。

所以即使學校本身只能掏出十個叩門位來,能叩門入學的學生也很可能比十個還要多。

這個過程牽涉的學生應該不少,而且輪替的的過程是一重一重的,所以要過很久才到真正塵埃落定的時候。話說女兒轉校後,我找到了那學校小一的家長群組,大家都自報了自己和學生的名字,之後到了迎新日,學校登出學生名單,已經發現有些群內學生的名字不見了。再到開學時,班中的名單又變了,老師還告訴學生不要填寫自己的學號。到了九月尾,女兒的書簿上才出現自己的學號。

9. 互勉

事情到此為止,最後說幾句:

  1. 面試成功必需要實力,但有實力的不一定成功,失敗了也許只是欠缺運氣。這個有上班找過工作的應該很清楚,既然連自己也不能保證職場面試一定成功,就不要要求孩子甚麼了。
  2. 學校很重要,但除了學校還有很多學習機會。有些家長喜歡選一些不給學生壓力的學校(當然本身學生成績也不錯),但這些學生實際上在背後可能花了不少的努力才有這個成績(聽說那種學校的學生很多都是附近補習社的學生)。當然,家長想避開寶校某些學校除了成績之外想必也有其他原因的……
  3. 唔賭唔知時運高,叩門也是一個給孩子證明實力的機會。試想像一下,能成功叩門入學的學生,相比於其他不需考入的學生,能力應該不低,而叩門生很可能佔全級學生的 10%也沒有。也就是說,起碼在入學初期,叩門生在校內的表現可以預期是不錯的。如果學校本身升中成績一向不錯的話,就可以預期孩子升中也不會差到哪裏去了(假設能保持排名的話)。
  4. 一直失敗也不要氣餒,音樂椅效應時間很長,堅持下去仍有轉機的。萬一真的不行,那也不是真正的結束,用一年的時間努力去證明(學生)自己,第二年插班試試看。

“People were always talking about how few performers there are at the top of the ladder, but I was always convinced there was room for one more. I felt that, because there was so little room, people got intimidated and felt more comfortable staying on the bottom of the ladder. But, in fact, the more people that think that, the more crowded the bottom of the ladder becomes! Don’t go where it’s crowded. Go where it’s empty.” – Arnold Schwarzenegger

明天會更好

-- 小一大戰 - 完 --